中医对肝脏的功能和病理变化有着深刻的认识,肝脏在中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负责调畅气机,储藏血液,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肝脏功能异常时,会出现多种症状,如转氨酶升高、黄疸等。中医根据症状和体征的不同,将肝功能异常辨证分为多种类型,并相应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1. 肝气郁结型
肝气郁结型的患者常常因为情绪不畅、压力过大而导致气机郁滞。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胸闷、胁痛、食欲不振等。治疗上采用疏肝解郁的方法,常用的方药有柴胡疏肝散和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主要成分为柴胡、枳壳、白芍等,具有疏肝解郁、和胃止痛的作用;逍遥散则以当归、白芍、柴胡等为主要成分,能够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2. 肝火上炎型
肝火上炎型患者多因情绪激动、肝气郁结化火所致。症状表现为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等。治疗上以清肝泻火为主,常用的方药包括龙胆泻肝汤和清肝汤。龙胆泻肝汤以龙胆草、黄芩、栀子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泻火、疏肝解郁的作用;清肝汤则以黄连、黄芩、柴胡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清肝泻火、疏肝解郁的功效。
3. 肝阳上亢型
肝阳上亢型患者多因肝肾阴虚,肝阳相对亢盛所致。主要症状为头晕、耳鸣、面红、急躁易怒等。治疗上以平肝潜阳为主,常用的方药有天麻钩藤饮和杞菊地黄丸。天麻钩藤饮主要成分为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具有平肝息风、潜阳止痉的作用;杞菊地黄丸则以枸杞子、菊花、熟地黄等为主要成分,能够滋阴平肝、明目。
4. 肝血虚型
肝血虚型患者多因失血过多、饮食不节等导致肝血不足。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眩晕、肢体麻木、月经不调等。治疗原则为养血柔肝,常用的方药包括四物汤和当归补血汤。四物汤以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为主要成分,具有补血调经的作用;当归补血汤则以当归、黄芪、白术等为主要成分,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的功效。
5. 肝脾不和型
肝脾不和型患者多因肝气郁结、脾气虚弱所致。主要症状为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治疗策略为调和肝脾,常用的方药有六君子汤和健脾丸。六君子汤以党参、白术、茯苓等为主要成分,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的作用;健脾丸则以党参、白术、陈皮等为主要成分,能够健脾和胃、消食。
6. 肝胆湿热型
肝胆湿热型患者多因饮食不节、湿热内蕴所致。常见症状为黄疸、口苦、身热、小便黄等。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的方药包括茵陈蒿汤和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以茵陈、大黄、栀子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作用;龙胆泻肝汤则以龙胆草、黄芩、栀子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泻火、疏肝解郁的功效。
7. 肝肾阴虚型
肝肾阴虚型患者多因久病体虚、房劳过度等导致肝肾阴虚。症状表现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治疗原则为滋养肝肾,常用的方药有六味地黄丸和左归丸。六味地黄丸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左归丸则以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等为主要成分,能够滋阴补肾、益精明目。
8. 脾虚肝乘型
脾虚肝乘型患者多因脾气虚弱、肝气乘脾所致。主要症状为腹胀、乏力、面色萎黄等。治疗策略为健脾疏肝,常用的方药有补中益气汤和调肝丸。补中益气汤以黄芪、党参、白术等为主要成分
张晖力
邯郸市第一医院东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