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发病机制科普

2025-02-14 06:53:43       18次阅读

冠心病,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病发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本文旨在为公众提供关于冠心病发病机制的科普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预防这一疾病。

冠心病的定义与分类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疾病的简称,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痉挛性疾病等。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肌肉血液的血管,当这些血管发生狭窄或阻塞时,就会导致心脏肌肉缺血,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冠心病根据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可分为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类型。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脂质、细胞、细胞外基质等成分在血管壁内沉积,形成斑块。这些斑块逐渐增大,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受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涉及内皮细胞损伤、脂质浸润、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多个环节。内皮细胞损伤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更容易进入血管壁,被氧化修饰后吸引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进而发展为脂质条纹和纤维斑块。

2. 血栓形成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管内膜受损,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栓进一步阻塞血管,加重心肌缺血。血小板激活后会释放多种促凝物质,如血栓素A2、ADP等,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此外,凝血因子如因子Xa、因子IIa(凝血酶)也在血栓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

3. 心肌代谢障碍

心肌细胞需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功能。当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时,心肌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导致代谢障碍,心肌细胞损伤甚至死亡。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受损,ATP合成减少,导致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同时,无氧代谢增强,产生大量乳酸,引起心肌酸中毒,进一步加重心肌损伤。

4. 神经内分泌因素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神经内分泌因素密切相关。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失衡等都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重冠状动脉病变。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可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增加心肌耗氧;同时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加重冠脉狭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可引起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升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控制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壁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糖尿病: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脂质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吸烟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增加冠心病风险。

肥胖:肥胖可引起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可引起心血管功能减退,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家族史: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可能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

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

针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和治疗冠心病:

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体重、增加运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降低冠心病危险因素,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必要时服用降压、降糖、降脂药物,控制各项指标在理想范围内。

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可降低LDL-C水平,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对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可采取介入或外科手术开通血管,恢复心肌血流。

心脏康复。冠心病患者可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包括运动训练、心理干预、生活方式指导等,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总之,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心肌代谢障碍等多个方面。通过了解这些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冠心病

刘玮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下一篇探究消化道肿瘤规范治疗的新进展
上一篇来那度胺治疗 DLBCL 时用药剂量是多少?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