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中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之一。本文将探讨EGFR突变的分型和最新的治疗策略,以期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参考。
EGFR突变的分型
EGFR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编码的蛋白是一种跨膜蛋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EGFR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外显子19和21上,其中外显子19缺失突变(Del19)和外显子21的L858R点突变是最常见类型,占所有EGFR突变的约90%。此外,还有外显子20的T790M突变,这是一种耐药突变,常见于接受EGFR-TKI治疗后的患者。
EGFR-TKI的发展历程
针对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是主要的治疗药物。第一代EGFR-TKI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埃克替尼,它们对Del19和L858R突变有良好的疗效。然而,约1年后,约50%的患者会出现T790M耐药突变。
针对T790M耐药突变,第二代EGFR-TKI如阿法替尼和达克替尼应运而生。然而,第二代EGFR-TKI对野生型EGFR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第三代EGFR-TKI如奥希替尼,可以同时抑制EGFR敏感突变和T790M耐药突变,且对野生型EGFR的抑制作用较弱,因此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奥希替尼已被批准用于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
合理用药策略
精准检测:对于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都应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以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EGFR突变类型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EGFR-TKI。对于Del19和L858R突变,可首选第一代或第三代EGFR-TKI;对于T790M耐药突变,可考虑使用第三代EGFR-TKI。
药物不良反应管理:EGFR-TKI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腹泻等,应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耐药后治疗:对于接受EGFR-TKI治疗后耐药的患者,可再次进行基因检测,明确耐药机制,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对于部分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可考虑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如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等,以提高疗效。
总之,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接受精准检测和个体化治疗,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未来将为这类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戴朝霞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