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血液肿瘤,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它是成人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以上。DLBCL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表现和预后差异较大。本文将从DLBCL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临床表现和诊断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全面认识这一疾病。
发病机制
DLBCL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部分DLBCL患者存在染色体易位,导致某些致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如BCR/ABL、BCL2/MYC等。这些异常的基因表达可以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存活,进而发展为DLBCL。此外,病毒感染(如EB病毒、HIV等)、免疫功能缺陷等因素也可能增加DLBCL的发病风险。
病理学特点
DLBCL的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淋巴结或结外组织的大B细胞增生。肿瘤细胞体积较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根据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基因表达谱等特征,DLBCL可分为多个亚型,如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型等。不同亚型的DLBCL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也有一定影响。
临床表现
DLBCL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结外受累,如胃肠道、皮肤、中枢神经系统等。DLBCL的临床表现与肿瘤负荷、受累器官、患者一般状况等因素有关。部分DLBCL患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诊断和鉴别诊断
DLBCL的诊断主要依靠淋巴结或受累组织的活检,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免疫组化检测可以确定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如CD20、CD10、Bcl-6等。此外,分子生物学检测如基因重排、基因表达谱分析等有助于DLBCL的分型和预后评估。DLBCL需要与其他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如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等)以及某些良性病变(如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等)进行鉴别诊断。
预后因素
DLBCL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一般状况、肿瘤分期、分子分型等。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系统是评估DLBCL患者预后的重要工具,根据患者的年龄、一般状况、肿瘤分期、结外受累等因素进行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低中危、中高危和高危四组,不同风险组患者的预后存在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异质性较高的B细胞淋巴瘤,其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临床表现和预后因素复杂多样。全面认识DLBCL的疾病原理,有助于指导临床诊疗实践,改善患者的预后。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新药的研发,DLBCL患者的治疗选择将更加丰富,预后有望进一步改善。
庄静丽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