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往往导致诊断延迟,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了解胃癌的诊断方式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胃癌的诊断方法,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疾病。
胃癌的发病机制 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其发病原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进而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最终可能演变为胃癌。此外,饮食习惯不良,如长期高盐、高脂、熏制食物摄入过多,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遗传因素也不容忽视,有家族史的人群胃癌发病风险更高。
胃癌的临床表现 胃癌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腹痛、消瘦、黑便等症状。黑便可能是由于肿瘤侵犯胃壁血管导致出血。因此,对于有胃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者等,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胃癌的诊断方式 胃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式:
(1)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通过直接观察胃黏膜,发现可疑病变,并通过活检取得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胃镜检查可清晰显示胃黏膜的形态、色泽、血管等,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镜筛查,以实现胃癌的早诊早治。胃镜检查的频率应根据个体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一般建议每2-3年进行一次。
(2) 影像学检查 包括胃部X线钡餐造影、CT、MRI等,可了解胃壁的形态、厚度及周围组织结构,辅助诊断。X线钡餐造影可观察胃壁的充盈缺损、狭窄等改变,有助于发现胃壁的病变。CT和MRI可提供更清晰的胃壁及周围组织结构图像,有助于评估肿瘤的侵犯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胃镜检查结果不明确或无法耐受胃镜的患者,可考虑行影像学检查。
(3)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肿瘤标志物等。胃癌患者可出现贫血、白细胞计数异常等血常规改变。此外,胃癌细胞可分泌一些特异性蛋白,如CEA、CA19-9、CA72-4等,通过检测这些肿瘤标志物,可辅助诊断胃癌。但需注意,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并非绝对意味着胃癌,还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评估。
(4) 内镜超声 通过内镜超声可了解肿瘤的深度及周围淋巴结情况,对于评估胃癌的分期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内镜超声可清晰显示胃壁各层结构及周围淋巴结,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侵犯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胃癌的分期 胃癌的分期主要依据肿瘤的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远处转移情况。常用的分期系统为AJCC TNM分期系统,根据分期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T代表肿瘤的侵犯深度,N代表淋巴结转移情况,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分期结果将指导后续的治疗选择,如手术、化疗、放疗等。
胃癌的预防 胃癌的预防主要包括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改善饮食习惯、定期体检等方面。对于高危人群,应加强胃癌筛查,以实现早诊早治。此外,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增加蔬菜水果摄入等健康生活方式也有助于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
总之,胃癌的诊断涉及多种方式,包括胃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对于高危人群,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胃癌筛查,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同时,通过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改善饮食习惯等措施,可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只有通过综合的诊断和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应对胃癌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刘菊名
修武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