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发病原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本文旨在介绍子宫内膜癌的诊疗规范标准,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改善患者预后。
1. 子宫内膜癌的定义与分类
子宫内膜癌是指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恶性肿瘤,多发于绝经后妇女。根据组织学特点,子宫内膜癌可分为I型(内膜样癌)和II型(浆液性癌、黏液性癌等),其中I型较为常见,预后相对较好。I型内膜样癌占所有子宫内膜癌的75%以上,与雌激素长期刺激相关;而II型则包括浆液性癌和黏液性癌等,预后相对较差。
2. 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包括异常阴道出血、阴道排液等,部分患者可伴有下腹疼痛。异常阴道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尤其见于绝经后妇女。阴道排液可以是血性或浆液性,有时伴有异味。下腹疼痛可能是由于肿瘤增大或侵犯周围组织所致。诊断需结合病史、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
3. 诊断标准
病史采集与体检
:了解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等,进行妇科检查,包括盆腔检查和阴道超声检查。
影像学检查
:盆腔超声、MRI等可评估肿瘤大小、侵犯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等。MRI对于评估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情况有较高价值。
病理检查
:子宫内膜活检或诊刮是确诊的金标准。对于绝经后出血患者,推荐阴道超声引导下子宫内膜活检。
分子检测
:对于部分I型内膜样癌,可进行分子检测,以预测预后和指导治疗。
4. 分期
子宫内膜癌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标准,分为I-IV期,分期越高,预后越差。分期主要依据手术病理结果,包括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
5. 治疗原则
手术
:全子宫切除术加双侧附件切除术是首选,适用于早期患者。对于低危患者,可行全子宫切除术;对于高危患者,需行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
放疗
:术后辅助放疗可减少复发风险。对于中高危患者,推荐术后辅助放疗。放疗方式包括外照射和近距离放疗。
化疗
:适用于晚期或复发患者,常用药物包括顺铂、紫杉醇等。对于浆液性癌、黏液性癌等,可采用含紫杉醇和卡铂的化疗方案。
激素治疗
: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激素治疗可缓解症状。常用药物包括他莫昔芬、甲羟孕酮等。
6.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分期及一般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年轻患者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如孕激素治疗、保守性手术等。对于老年患者,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必要时可行放疗或药物治疗。
7. 预后因素
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及患者年龄等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分期越晚,预后越差。淋巴结转移是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肌层浸润深度与复发风险相关。年轻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8. 随访与复发监测
术后患者需定期随访,监测阴道残端细胞学、CA125水平等,及时发现复发。对于中高危患者,推荐每3-6个月随访一次;对于低危患者,可每6-12个月随访一次。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妇科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
9. 预防
普及防癌知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高危人群定期筛查,早期发现和治疗子宫内膜病变。高危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等。推荐绝经后妇女每年进行一次阴道超声检查,评估子宫内膜厚度。对于内膜厚度超过4mm者,建议进一步行子宫内膜活检。
总结而言,子宫内膜癌的诊疗需遵循规范标准,综合考虑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实施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同时加强预防宣教,提高高危人群筛查意识,对于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刘敏
广汉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