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揭开「介入科」神秘面纱

2025-01-14 01:19:02       19次阅读

探秘介入科:解锁疾病治疗的隐形钥匙

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中,介入科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以其独特的治疗方式和精准的技术手段,悄然改变着许多疾病的治疗格局。它不像外科手术那样大开大合,也不像内科治疗仅凭药物调控,而是巧妙地在人体内部“穿针引线”,直接作用于病灶,成为连接内科与外科的桥梁,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康复之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介入科的神秘面纱,探索其背后的疾病治疗原理与实际应用。

介入科:微创时代的先锋

介入科,全称介入放射学或介入治疗学,是一门集影像诊断与微创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它利用X光、CT、超声等现代影像技术作为引导,通过人体自然腔道(如血管、消化道)或微小创口,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介入器材送达病变部位,进行直接诊断或治疗。这种“以最小创伤,实现最大疗效”的治疗理念,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疾病治疗的隐形战场

心血管疾病治疗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介入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冠心病为例,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如搭桥手术)。而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将球囊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狭窄处,进行球囊扩张并植入支架,从而恢复血流,改善心肌供血。这一过程创伤小、恢复快,成为许多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肿瘤治疗的新希望

对于肿瘤的治疗,介入治疗同样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例如,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通过直接向肿瘤供血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阻断肿瘤血供,使肿瘤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同时局部高浓度的化疗药物也能有效杀灭肿瘤细胞,实现精准打击。这种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肝癌、肺癌等血供丰富的实体肿瘤,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血管性疾病的克星

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瘤、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等,也是介入治疗的强项。通过血管内介入技术,医生可以精准地定位病变血管,使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栓塞材料封堵等方法,恢复血管正常形态和功能,避免开放手术带来的巨大创伤和风险。

疼痛管理与非血管性介入

此外,介入科还广泛应用于疼痛管理和非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如通过脊髓神经刺激术缓解顽固性疼痛,利用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心律失常,以及针对各种囊肿、脓肿的穿刺引流和硬化治疗等,均体现了介入治疗的广泛适用性和高效性。

临床指导意义与实践

介入科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医学治疗手段,更对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它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影像学基础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技巧,推动了医学教育和培训模式的创新。其次,介入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高龄、体弱或对传统治疗不耐受的患者,更是带来了福音。再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材料的更新换代,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也在不断提升,为临床治疗树立了新的标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介入治疗并非万能,其适应症的选择、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术后的护理管理均需严格遵循医学规范和伦理原则。因此,加强跨学科合作、提高医生的专业素养和患者教育水平,是确保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惠及更多患者的关键所在。

总之,介入科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潜力,正在不断拓宽疾病治疗的边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理念的持续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介入治疗将更加精准、安全、高效,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与光明。

顾亚峰

上海市长征医院

下一篇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治疗策略
上一篇典型症状 早期患者常无症状,少数患者表现为饱胀不适、消化不良等,中期患者常表现为上腹疼痛、贫血、厌食;晚期患者症状加剧,可出现呕血、黑便、恶病质等。 伴随症状 胃癌位置不同,伴随症状不同,如在胃入口处长的癌肿可出现吞咽困难,长在胃出口位置的可出现恶心、呕吐,转移到肝脏会引起右上腹胀痛,转移到腹膜可表现为腹水。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