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鳞癌免疫治疗的最新共识与临床指导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作为头颈部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据GLOBOCAN 2020数据库显示,全球每年新增头颈部肿瘤病例约93万,其中HNSCC占比高达90%左右。在中国,HNSCC的形势同样严峻,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3万,死亡病例接近7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HNSCC患者在初诊时已是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治疗难度极大。
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在HNSCC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头颈外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头颈外科学组,以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CACA)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等多方专家,共同制定了《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旨在形成统一规范的治疗指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通过阻断免疫系统中的关键负性调控分子,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来恢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正常情况下,肿瘤细胞会利用PD1/PDL1信号通路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即所谓的“免疫逃逸”。而ICIs通过阻断这一通路,使得T细胞等免疫细胞能够重新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临床应用与疗效
自2016年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相继批准了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等PD1抑制剂用于复发或转移性HNSCC的治疗。这些药物的获批,标志着免疫治疗正式成为HNSCC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显示,ICIs在延长患者总生存期(OS)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例如,KEYNOTE048研究显示,对于PDL1联合阳性分数(CPS)≥20的复发或转移性HNSCC患者,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化疗均较传统EXTREME方案显著延长OS。
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最新的专家共识,对于不同患者群体,应制定个性化的免疫治疗方案。具体而言:
PDL1表达情况:PDL1 CPS是预测ICI疗效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对于PDL1 CPS≥1的患者,推荐帕博利珠单抗联合铂类药物和5氟尿嘧啶(5FU)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对于PDL1 CPS≥20的患者,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化疗均可作为一线治疗选择。对于PDL1表达情况未知或CPS<1的患者,则更倾向于选择联合化疗方案。
化疗耐受性:对于无法耐受化疗的患者,可选择ICI单药治疗或联合西妥昔单抗等靶向药物。此外,对于铂类药物耐药或复发/转移阶段含铂类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ICI也被推荐作为后线治疗。
不良反应监测与管理:免疫治疗虽然疗效显著,但也伴随着一定的不良反应(irAEs)。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症状,及时识别并处理irAEs。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必要时应进行多学科联合诊治。
展望与挑战
随着免疫治疗在HNSCC中的广泛应用,生物标志物检测、治疗方案优化以及不良反应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未来,随着更多新型ICI的涌现和临床数据的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免疫治疗将在HNSCC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ICI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优化治疗策略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结语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的发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的治疗指导。通过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不良反应的及时管理,我们有望为HNSCC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然而,免疫治疗仍是一项不断发展的领域,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持续探索和创新。
叶军
铜陵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