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微生物入侵心脏的隐秘战场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由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直接感染心内膜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尽管其名称中包含“感染性”一词,但在过去,这种疾病常被称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因为大多数病例确实是由细菌引起的。根据病因和病程的不同,感染性心内膜炎通常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类型。本文将深入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机制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通常与心脏瓣膜的损伤有关。正常情况下,心内膜光滑且无菌,但当心脏瓣膜因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或其他原因受损时,细菌或其他微生物便有机会附着并繁殖。血流中的微生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脏,尤其是瓣膜处,形成感染灶。随着感染的进展,微生物在心内膜上形成赘生物,这些赘生物不仅会破坏心脏结构,还可能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栓塞。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程的长短。急性心内膜炎通常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寒战、心动过速和全身不适。亚急性心内膜炎则起病缓慢,症状较轻,可能仅表现为低热、乏力、体重减轻和盗汗。由于症状不特异,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常常依赖于血液培养和超声心动图。血液培养可以帮助识别致病微生物,而超声心动图则用于观察心脏结构的变化,尤其是赘生物的存在。
三、治疗方法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生素疗法。根据血液培养结果,医生会选择针对性强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通常需要长达数周的静脉输注。对于某些复杂病例,如赘生物较大或引发严重并发症,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以修复或更换受损的心脏瓣膜。此外,预防措施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有心脏病史或接受过心脏手术的患者。在进行牙科手术或其他可能导致菌血症的操作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四、结语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复杂的病理机制和多变的临床表现使得诊断和治疗充满挑战。然而,通过及时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将会更加精准和高效,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康复希望。
高铭佑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