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伐珠单抗的不良反应介绍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其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来阻止肿瘤血管的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然而,在发挥抗癌疗效的同时,贝伐珠单抗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本文将详细介绍贝伐珠单抗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其管理方法。
高血压
贝伐珠单抗引起高血压的机制主要与其抗血管生成作用相关。通过抑制VEGF,贝伐珠单抗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失调,从而引发血压升高。这种高血压可能在用药后较短时间内出现,并且随着治疗的持续,血压可能进一步上升。对于本身就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升高的幅度可能更显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对于轻度血压升高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使用降压药物等措施控制血压,如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如果血压升高严重,可能需要暂停贝伐珠单抗治疗,待血压控制稳定后再考虑是否继续使用。
蛋白尿
贝伐珠单抗可损伤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内皮细胞,影响其正常的滤过功能,导致蛋白尿的发生。蛋白尿的程度可轻可重,轻者可能仅在尿液检查中发现微量蛋白,重者可能出现大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可能会进一步引起低蛋白血症、水肿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肾脏功能。对于出现蛋白尿的患者,应定期检测尿蛋白定量,根据蛋白尿的严重程度调整治疗方案。轻度蛋白尿可继续使用贝伐珠单抗并密切观察,同时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中重度蛋白尿则可能需要暂停用药或减少剂量,必要时请肾内科会诊协助治疗。
出血
贝伐珠单抗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情况。这是因为VEGF对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抑制VEGF后,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受到破坏。鼻出血是较为常见的轻微出血表现,多数情况下可通过局部压迫等简单处理方法止血。但更严重的是,可能出现咯血、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咯血在肺部肿瘤患者中相对更易发生,胃肠道出血可表现为黑便、呕血等,而颅内出血是最为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可危及生命。在使用贝伐珠单抗前,应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对于有出血倾向或正在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要格外谨慎,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严重出血,应立即停用贝伐珠单抗,并给予相应的止血治疗。
血栓形成
贝伐珠单抗治疗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同时,可能破坏了机体正常的凝血-抗凝平衡。一方面,血管内皮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凝血系统;另一方面,抗血管生成作用可能影响了血流动力学,导致血液瘀滞。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包括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深静脉血栓可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肺栓塞则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预防血栓形成可采取适当的活动、使用抗凝药物等措施,但在使用抗凝药物时要注意平衡出血风险。一旦发生血栓,需要根据血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溶栓、抗凝等治疗。
胃肠道穿孔
胃肠道穿孔是贝伐珠单抗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其原因可能是抗血管生成作用导致胃肠道黏膜下血管减少、缺血,进而引起黏膜损伤、溃疡,最终发展为穿孔。患者可出现剧烈腹痛、腹肌紧张、恶心呕吐等腹膜炎症状。对于疑似胃肠道穿孔的患者,需要立即停用贝伐珠单抗,并进行紧急手术等治疗。在使用贝伐珠单抗前,对于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应谨慎评估风险。
伤口愈合延迟
由于贝伐珠单抗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会影响伤口部位的血液供应,导致伤口愈合延迟。对于手术患者,使用贝伐珠单抗可能使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延长,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在围手术期使用贝伐珠单抗需要谨慎权衡利弊,对于近期有手术计划或正在愈合伤口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若必须使用,则要密切观察伤口情况。
此外,贝伐珠单抗还可能引起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性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治疗的耐受性。在使用贝伐珠单抗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安全。
杨洪霞
青岛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