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揭秘心脏“隐痛”背后的科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冠心病这一名词愈发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它不仅影响着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悄然向年轻人伸出了触角。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脏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引发的一系列心脏健康问题。了解冠心病的症状及其背后的疾病原理,对于及早识别、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至关重要。 冠心病的症状:不容忽视的身体信号 冠心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且因人而异,但常见的几种表现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首先,最常见的症状是心绞痛,即胸部出现压迫感、紧缩感或疼痛感,这种不适可能放射至颈部、下颌、手臂或背部,尤其在体力活动增加、情绪激动或寒冷天气时更为明显。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急促、乏力、头晕、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在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等药物后多能得到缓解。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可能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即虽然冠状动脉已有明显狭窄,但并未出现明显的不适感,这使得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变得更为困难。 疾病原理:从血管堵塞到心肌受损 冠心病的根源在于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这一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遗传等。在这些不利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冠状动脉内壁会逐渐形成脂质沉积物,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斑块可能逐渐增大,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减少心肌的血液供应。更为严重的是,斑块可能破裂,诱发血栓形成,直接堵塞血管,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病理机制详解 脂质沉积与炎症反应: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容易沉积在血管壁内,吸引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聚集,形成泡沫细胞,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阶段。 斑块形成与增长:泡沫细胞与周围基质共同构成粥样硬化斑块,随着脂质和炎症细胞的不断累积,斑块逐渐增大,并向血管内腔突出,造成血管狭窄。 斑块破裂与血栓形成:不稳定的斑块容易发生破裂,暴露出斑块内的脂质和胶原等成分,这些成分会激活血小板,促使其聚集形成血栓,迅速堵塞血管。 心肌供血不足与损伤:冠状动脉堵塞后,心肌细胞因缺氧而受损,轻者表现为心绞痛,重者则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细胞大量死亡,影响心脏功能。 实际临床指导意义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鉴于冠心病症状的非特异性及部分患者的无症状性,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或MRI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 生活方式干预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基础。这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低盐低脂、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适量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等有氧运动)、控制体重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 药物治疗 对于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是控制病情进展的重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β受体阻滞剂和硝酸酯类药物等,这些药物能够减少血栓形成、稳定斑块、降低心肌耗氧量并改善心肌供血。 介入与手术治疗 对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的患者,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外科手术(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恢复心肌血供的有效手段。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结语 冠心病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发展涉及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通过了解冠心病的症状和疾病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危因素,是预防冠心病发生的关键。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坚持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吴微 江苏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