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静脉化疗的“生命通道” 在现代医疗领域,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化疗作为癌症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给药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与精细化。其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众多需要长期、频繁静脉输液治疗患者的首选,尤其是在恶性肿瘤的化疗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深入探讨PICC在静脉化疗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为临床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实用的指导。 一、PICC技术简介 PICC是一种通过外周静脉(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置管,使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相较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如锁骨下静脉穿刺),PICC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留置时间长(可达数月至一年)、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合需要长期静脉输液、输注高渗性药物、化疗药物或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 二、PICC在静脉化疗中的优势 保护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多为高浓度、强刺激性的药物,直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易导致静脉炎、血管硬化甚至闭塞。PICC导管将药物直接输送至中心静脉,避免了对外周静脉的损害,保护了患者的血管资源。 提高化疗安全性:中心静脉血流速度快,药物能迅速被稀释,减少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和局部组织的不良反应,如疼痛、红肿、渗出等,提高了化疗的安全性。 便于管理:PICC导管留置期间,患者活动相对自由,只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提重物,减少了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不便,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医护人员可通过PICC导管进行血液采集、监测中心静脉压等操作,便于病情观察和治疗调整。 降低感染风险:PICC导管采用无菌技术置入,并定期进行维护,如冲管、封管、更换敷料等,有效降低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 三、PICC置管前后的注意事项 置管前: 患者需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以排除置管禁忌症。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PICC置管的目的、过程、可能的风险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患者需保持穿刺部位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置管后: 患者应密切观察穿刺点周围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定期进行导管维护,包括冲管、封管、更换敷料等,保持导管通畅和无菌状态。 避免置管侧手臂过度活动或提重物,以防导管移位或脱落。 遵医嘱按时进行化疗,注意药物输注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的不良反应。 四、PICC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尽管PICC具有诸多优势,但在使用过程中仍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移位、感染等。因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静脉炎:可通过选择合适的导管材料、规范置管操作、控制药物输注速度等措施预防。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输液,局部热敷、理疗,必要时给予抗炎治疗。 导管堵塞:定期冲管、封管是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若发生堵塞,可尝试使用尿激酶等溶栓药物进行再通处理。 导管移位: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提重物,定期行X线检查确认导管位置。若发生移位,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重新置管。 感染:严格的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保持穿刺点干燥清洁是预防感染的关键。一旦发生感染,应立即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拔除导管。 五、结语 PICC作为静脉化疗的“生命通道”,不仅提高了化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其成功应用离不开医护人员的精心操作和患者的积极配合。通过加强置管前后的宣教、规范导管维护流程、积极预防并处理并发症,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PICC在静脉化疗中的优势,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支持。 王蕾 当阳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