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与穿刺技巧及合理用药指南 在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动静脉内瘘(AVF)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良好状态直接关系到透析效果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掌握正确的穿刺操作技巧、实施细致的日常护理,并结合合理的用药指导,对于维护透析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操作要点、日常护理策略以及合理用药原则,为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实用的指导。 一、穿刺操作技巧:精准与安全并重 准备工作 环境准备:确保穿刺室清洁、无菌,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减少患者紧张感。 物品准备:备齐穿刺包、消毒液、无菌手套、止血带、透析管路等必需物品,并检查其有效期。 患者评估:了解患者内瘘血管情况,包括位置、走向、弹性、杂音等,评估是否有血肿、感染迹象。 穿刺前准备 皮肤消毒: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如碘伏)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范围应大于10cm,待干。 血管选择:优先选择成熟、弹性好、易于固定的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以减少血管损伤和瘢痕形成。 穿刺过程 手法轻柔:以非主力手持止血带结扎近心端肢体,主力手持穿刺针,以合适的角度(一般与皮肤成2030°)快速进针,见回血后平行进针少许,确保针尖在血管内后固定。 确认无误:确认穿刺成功后,连接透析管路,调整血流速度,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内瘘情况。 穿刺后处理 压迫止血:使用无菌纱布或弹力绷带适度压迫穿刺点,避免出血或血肿形成。 宣教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穿刺后注意事项,如避免提重物、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 二、日常护理策略:细致入微,防患未然 监测与评估 每日检查内瘘血管是否通畅,有无震颤减弱或消失、局部红肿热痛等异常情况。 定期测量内瘘血管内径,评估其成熟度和功能状态。 皮肤护理 保持内瘘侧手臂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或挤压,以防感染。 使用温和的洗浴产品,避免化学刺激。 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内瘘侧手臂功能锻炼,如握拳运动、腕关节旋转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注意锻炼强度适中,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内瘘损伤。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时解答疑问,缓解其焦虑、恐惧情绪。 鼓励患者参与透析知识学习,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三、合理用药原则:精准治疗,保障安全 抗凝药物 透析过程中需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以防止凝血堵塞透析管路,但用量需根据患者凝血功能、内瘘情况及透析时长等因素个体化调整,避免出血风险。 降压药 透析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需合理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理想范围内,以减少内瘘压力,保护血管。 抗感染药物 一旦发现内瘘感染迹象,应立即进行病原学检查,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防止感染扩散。 营养支持药物 透析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可适当使用营养支持药物(如维生素、铁剂等),改善营养状况,促进内瘘恢复。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透析患者常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操作、日常护理及合理用药是保障透析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医护人员需熟练掌握穿刺技巧,加强日常护理监测,并遵循合理用药原则,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医疗服务。同时,患者也需积极参与自我管理,共同维护内瘘健康,延长透析生命线的使用寿命。 杨雨婷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