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疗前评估价值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 nasal type)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恶性细胞主要来源于成熟的NK细胞或NK样T细胞。该疾病主要累及上呼吸消化道,包括鼻腔、鼻咽、口咽等部位,且常伴随EB病毒感染。由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复杂,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及分期常面临挑战。本文将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疗前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18F-FDG PET-CT技术概述 18F-FDG PET-CT是一种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先进影像诊断技术。该技术利用18F-FDG(氟[18F]脱氧葡萄糖)作为显像剂,通过病灶对葡萄糖的摄取来反映其代谢变化。恶性肿瘤细胞因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其生长和侵袭能力,故会大量摄取葡萄糖,从而在PET-CT图像上表现为“热点”,使肿瘤细胞及组织一目了然。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特点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多发于亚洲及拉丁美洲人群,尤其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发病率较高。其早期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血涕、耳鸣、声嘶、咽痛等。由于病灶多位于解剖关系复杂的部位,且淋巴结侵犯常呈跳跃性,传统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在诊断及分期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18F-FDG PET-CT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 诊断与分期 18F-FDG PET-CT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及分期中显示出显著优势。由于该肿瘤几乎均表现为嗜FDG性,PET-CT能够敏感而全面地检出受累部位,包括正常大小淋巴结、骨髓、脾脏及胃肠道等CT难以发现的病灶。研究表明,通过18F-FDG PET-CT检查,可以显著提高临床分期的准确性,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治疗方案调整 在部分病例中,18F-FDG PET-CT检查发现了传统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的病灶,从而改变了患者的临床分期,并据此调整了治疗方案。例如,本研究中,有15例患者因PET-CT改变了临床分期,其中12例患者调整了治疗方案。此外,PET-CT还能帮助确定放疗靶区,确保治疗的精准性。 预后评估 治疗前SUVmax(最大标准摄取值)与部分预后因子存在相关性,具有潜在预后评估价值。研究显示,SUVmax与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LDH)、Ki-67等预后因子呈正相关,而与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呈负相关。这些发现提示,SUVmax可能作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临床应用实例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81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PET-CT表现。全组患者治疗前均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病灶均伴放射性摄取增高,中位SUVmax为8.6。通过PET-CT检查,15例患者调整了临床分期,21例患者改变了放疗靶区。全组患者1、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8.7%和80.3%,1、2年生存率分别为97.2%和94.4%。 注意事项 检查前准备:患者需在检查前禁食6小时以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按体重静脉注射适量18F-FDG。 检查过程:患者需保持平卧体位,检查过程中保持安静,以确保图像质量。 结果解读:PET-CT结果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进行判读,以避免误诊或漏诊。 结论 18F-FDG PET-CT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疗前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该技术能够敏感而全面地检出受累部位,协助临床准确分期,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并具有一定的预后评估价值。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应用的深入,18F-FDG PET-CT有望成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的重要工具。 希望本文能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 张帅帅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