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治疗指南:科学应对,重拾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疝气这一疾病虽不常被大众广泛讨论,但其发生率并不低,尤其是中老年人及婴幼儿群体中更为常见。疝气,简而言之,就是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最常见的疝气类型包括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等。面对疝气,科学认识、及时诊断与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一、认识疝气的症状与类型 症状表现:疝气的症状因类型及严重程度而异,但一般表现为患处出现可复性包块,即在站立、行走、咳嗽或用力时出现,平卧或用手推送后可消失。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局部疼痛、坠胀感或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嵌顿,导致包块无法回纳,伴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甚至肠梗阻等急症表现。 主要类型: 腹股沟疝:最常见,男性多于女性,多因腹壁肌肉薄弱及腹压增高所致,表现为腹股沟区(大腿根部)的肿块。 脐疝:多见于婴幼儿,由于脐环关闭不全或薄弱,腹腔内脏器通过脐环突出而形成。成人脐疝则较为少见,多因妊娠、肥胖或慢性腹压增高引起。 切口疝: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常见于腹部纵行切口,由于切口愈合不良、腹壁薄弱及腹压增高等因素造成。 二、疝气的诊断方法 疝气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和详细的体格检查,特别是触诊发现可复性包块,多能初步诊断。为进一步确认,可采用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明确疝囊的大小、位置及是否伴有嵌顿等情况。 三、科学治疗策略 非手术治疗: 观察随访:对于无明显症状、疝块较小且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可采取观察随访的方式,注意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如提重物、剧烈咳嗽等。 佩戴疝带:疝带可暂时压迫疝环口,防止疝块脱出,适用于年老体弱、伴有严重心肺疾病等不适宜手术的患者,但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皮肤不适。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大多数疝气的首选治疗方法,特别是疝块较大、症状明显或发生嵌顿的患者。手术目的在于修补腹壁缺损,加强腹壁强度,防止疝的复发。 传统手术:包括疝囊高位结扎和疝修补术,通过切开腹壁,直接对疝囊和腹壁进行修补。 无张力疝修补术:使用人工合成材料(如补片)进行修补,减少了传统手术中的张力,降低了术后疼痛感和复发率,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方式。 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范畴,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通过腹腔镜下的精细操作,实现疝的修补,尤其适合双侧疝、复发疝及切口疝的治疗。 四、术后护理与预防复发 术后护理: 术后需平卧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如咳嗽、便秘等。 密切观察伤口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遵循医生指导,合理使用止痛药和抗生素。 逐渐恢复日常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预防复发: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站立、久坐或重体力劳动。 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可能引起腹压增高的疾病。 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 适度锻炼,增强腹壁肌肉力量,如进行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腹壁薄弱区域,防患于未然。 总之,面对疝气这一常见疾病,我们应保持冷静,科学认识其症状与类型,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加强术后护理与预防复发措施,有助于患者更快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刘浩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