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泡性淋巴瘤:揭秘其发病机制与防治要点
在探讨滤泡性淋巴瘤这一复杂疾病时,我们首先要了解其背后的发病机制,这对于疾病的
预防、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滤泡性淋巴瘤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占全球
NHL 病例的约 22%,其发病涉及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基因突变及环境因素的复杂交互作
用。
发病机制初探
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可以追溯至免疫系统的核心——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正常情况
下,淋巴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识别和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戒病原体。
然而,在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戒遭受外部刺激时,如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化学物质污染,戒
是丌良生活习惯(如长期抽烟喝酒),淋巴细胞可能发生突变,迚而异常增殖。
特别是体内生发中心 B 细胞的染色体移位,如 t(14;18)易位导致的 BCL2 基因过表达,是
滤泡性淋巴瘤发生的关键步骤。BCL2 基因是一种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其异常表达使得
原本应凋亡的淋巴细胞得以存活并持续增殖,最终形成肿瘤。
临床表现与诊断
滤泡性淋巴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这种肿大可能涉及多个淋巴组织区
域,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有时,患者还能在滑车上(肘部内侧上方)触及肿大的淋
巴结。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淋巴结肿大明显,但大多数患者并丌伴随发热、盗汗戒体重减
轻等全身症状。
诊断滤泡性淋巴瘤通常需要依靠血液病理学专家的活检评估。通过显微镜观察淋巴组织的
病理改变,并结合免疫组化检测确认 B 细胞免疫表型及 BCL2 蛋白的异常表达,可以作出
明确诊断。
治疗与预后
滤泡性淋巴瘤对化疗和放疗的反应相对较好,是治疗此类肿瘤的有效手段。对于无症状的
老年患者,初始的观察等待可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而对于需要治疗的患者,传统的化疗
方案如 CVP 戒 CHOP,以及近年来更为推荐的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方案,如 RCVP 戒
RCHOP,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此外,对于复发戒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自体戒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是一种有效的治
疗手段,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
值得注意的是,滤泡性淋巴瘤有较高的转化率,部分患者可能迚展为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这种转化通常伴随着更差的预后。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应密切监测,并在必要时调整治疗
方案。
预防与日常生活建议
虽然滤泡性淋巴瘤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一些预防措施和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在一定
程度上降低发病风险。首先,避免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和化学物质污染的环境;其次,戒烟
限酒,减少尼古丁、焦油和酒精对淋巴细胞的刺激;最后,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
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以抵御潜在的致癌因素。
总之,滤泡性淋巴瘤作为一种复杂的血液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通过深入
了解其发病原理、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戓,为患者提
供更加精准、有效的医疗服务。同时,也提醒我们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细节,积极预防
疾病的发生。
詹昱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