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防治指南
在医疗实践中,药物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其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健康状况。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引发药物性
肝病(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药物性肝病的定义、处理策
略、监测指标、严重程度分级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实用的指导。
一、药物性肝病的定义
药物性肝病是指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这种损伤可发生在药物使用的
任何阶段,包括药物的正常剂量使用、过量使用或特定体质下的异常反应。它可以表现为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胆汁淤积型肝病等多种形式,严重时可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二、处理策略
1. 立即停药:一旦发现疑似药物性肝病,首要措施是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避免进一步损害。
2. 支持性治疗:根据病情给予保肝、退黄、降酶等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肝
细胞修复。
3. 解毒治疗:对于特定药物中毒,可使用特异性解毒剂或加速药物排泄的方法。
4. 重症监护:对于肝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需转入 ICU 进行密切监护和综合治疗。
三、监测指标
1. 生化指标: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
总胆红素(TBil)等,这些指标的异常升高常提示肝细胞损伤或胆汁淤积。
2.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变化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
受损程度。
3. 影像学检查:超声、CT 或 MRI 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肝脏疾病,评估肝脏形态
及血管情况。
4. 药物浓度监测:对于某些需维持特定血药浓度的药物,定期监测药物浓度有助于调整剂
量,避免过量。
四、严重程度分级
药物性肝病的严重程度可依据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及预后等因素进行分级。常用的分级系
统包括 RUCAM 评分系统、Hy's 法则等。一般来说,轻度 DILI 仅表现为生化指标轻度升
高,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中度 DILI 则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乏力、纳差、黄疸等;
重度 DILI 则可能出现肝衰竭征象,如凝血功能障碍、腹水、肝性脑病等,预后较差。
五、其他方向探讨
1. 药物筛选与评估:在用药前,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过敏史等因素,
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避免使用已知有肝毒性的药物。
2.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基因型、代谢型等个体差异,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案,实现
个体化精准治疗。
3. 患者教育:加强患者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提高用药依从性,避免自行购药、随意停药
或更改剂量。
4. 多学科协作:药物性肝病的诊治涉及多个学科,包括肝病科、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等,
应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共同制定诊疗方案。
总之,药物性肝病作为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其防治需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科
学合理的用药、及时的监测与干预、有效的治疗与护理以及加强患者教育等措施,可以显
著降低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丁于海
赣州市人民医院南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