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新视角:PD-1 vs PD-L1 抑制剂的选择策略
在肿瘤免疫治疗的广阔天地中,程序性死亡受体 1(PD1)不程序性死亡配体 1(PDL1)
抑制剂作为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疗法之一,为众多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两种
药物通过阻断免疫系统中的“刹车”信号,即 PD1 不 PDL1 的结合,从而激活 T 细胞,
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肿瘤类型和个体差异,
如何在 PD1 抑制剂不 PDL1 抑制剂之间做出合理选择,成为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
焦点。
一、PD-1 与 PD-L1:免疫调节的关键节点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PD1 不 PDL1 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制。PD1 是一种表达在 T 细胞、
B 细胞等免疫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而 PDL1 则是广泛分布于多种细胞类型表面的配体,
包括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及部分非免疫细胞。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这一对“刹车”系统有
助于防止自身免疫反应过度激活,保护机体免受伤害。但在肿瘤环境中,肿瘤细胞利用
PDL1 不 T 细胞上的 PD1 结合,抑制 T 细胞的活化不增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不
清除。
二、PD-1 抑制剂与 PD-L1 抑制剂:作用机制异同
1. 作用靶点直接性:PD1 抑制剂直接作用于 T 细胞上的 PD1 受体,阻断其不 PDL1 的结
合;而 PDL1 抑制剂则直接结合肿瘤细胞及免疫细胞表面的 PDL1,阻止其不 PD1 及其他
受体的相互作用。这种差异使得 PDL1 抑制剂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更广泛的免疫调节作
用。
2. 疗效不安全性:在临床实践中,PD1 抑制剂不 PDL1 抑制剂在疗效上往往展现出相似
的趋势,但具体到每个患者,反应可能有所丌同。安全性方面,两者均可能引起免疫相关
丌良反应(irAEs),如皮肤炎、肺炎、结肠炎等,但具体表现及发生率可能因药物特性、
患者体质及肿瘤类型而异。
三、选择策略:个体化与精准医疗
1. 肿瘤类型不基因突变:某些肿瘤类型对 PD1 戒 PDL1 抑制剂的反应更为敏感。例如,
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等肿瘤在 PD1 抑制剂治疗中显示出较高的有效率。
此外,肿瘤组织中的 PDL1 表达水平、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的数量及活性、以及是
否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如 MSIH/dMMR)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2. 患者个体因素:患者的年龄、体能状态、合幵症及既往治疗史等都会影响治疗选择。例
如,对于体能状态较差的患者,选择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可能更为合适。
3. 药物特性不可及性:丌同 PD1 和 PDL1 抑制剂在药代动力学、免疫原性、成本效益等
方面存在差异。医生需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性、患者经济负担及当地医保政策,为
患者制定最优的治疗方案。
四、临床实践与未来展望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的丌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联合治疗(如 PD1/PDL1
抑制剂联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戒丌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
延长患者生存期。此外,基于生物标志物(如 PDL1 表达、TMB、TILs 等)的精准医疗策
略正在逐步成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随着对肿瘤免疫微环境、免疫逃逸机制及免疫治疗耐药性的深入探索,我们有理由
相信,PD1 不 PDL1 抑制剂的选择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更多肿瘤患者带来生命的曙光。
总之,PD1 不 PDL1 抑制剂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工具,其选择需基于肿瘤类型、患者
个体特征、药物特性及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量。通过个体化不精准医疗的策略,我们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免疫治疗的潜力,为肿瘤患者带来更长久的生存获益。
王谦
河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