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理解其原理与防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一种在育龄女性中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它指的是具有生 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包括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这些异位的内膜组 织可以生长在卵巢、盆腔腹膜、直肠子宫陷凹等部位,甚至可能出现在远离盆腔的器官如肺 部、脑膜等,给女性健康带来诸多困扰。本文将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理、临床表现、 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发病原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理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 经血逆流学说:这是最为经典的学说之一。女性在月经期间,部分经血可能通过输卵管 逆流至盆腔,其中携带的子宫内膜碎片可能种植在盆腔脏器表面,形成异位病灶。 2. 化生内膜学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卵巢表面上皮、腹膜等组织可能由体腔上皮化生而 来。这些组织在性激素、炎症等因素的刺激下,有可能转化为子宫内膜组织,从而引发子宫 内膜异位症。 3. 良性转移学说: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发病机制。子宫内膜碎片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 系统转移至肺部、脑膜等远端器官,并在这些部位种植生长。 4. 医源性种植:在剖宫产、早期终止妊娠、刮宫术等妇科手术中,子宫内膜碎片可能被带 入腹腔或切口处,从而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5. 免疫与炎症因素: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和炎症反应可能促进子宫内膜碎片在异位部位的 种植和生长。 6.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了 重要角色。
二、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主要症状包括: 1. 痛经:这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多发生在下腹、 腰骶及盆腔中部,有时可放射至会阴部、肛门和大腿。 2. 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不孕率高达 40%。这可能与盆腔微环境的改变、免疫功能 异常以及卵巢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3. 性交痛:当子宫内膜异位于盆腔、直肠等部位时,性交时可能触碰到异位病灶,导致疼 痛。 4. 月经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淋漓不尽或经前期点滴出血 等月经失调症状。 5. 其他症状:如肛门坠痛、排便困难、尿频尿急等,这些症状可能与异位病灶压迫或刺激 周围器官有关。
三、诊断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检查方 法包括:
1. B 超检查:可发现卵巢异位囊肿和膀胱、直肠内异症。 2. 腹腔镜检查:是确诊盆腔内异症的标准方法。通过腹腔镜可直观看到盆腔内异症病灶并 可进行活检。 3. 血清 CA125 测定:CA125 水平可能升高,但一般不超过 200U/ml。 4. MRI 和 CT 检查:对膀胱、直肠内异症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四、治疗策略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对生育的要求等综合 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主要治疗方法包括: 1. 药物治疗:适用于轻度患者或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黄体酮 类药物、戊酸雌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抑制卵巢功能,减轻症状。 2. 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较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可通过腹腔镜、开腹手术等方 式进行,切除异位病灶并恢复解剖结构。术后可能需进行激素治疗以防止复发。 3. 其他治疗方法:如中医针灸、艾灸、推拿等,这些方法可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缓解症状, 但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
五、预防与日常护理
1. 避免经血逆流:月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减少经血逆流的风险。 2. 及时治疗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等,防止炎症扩散至盆腔。 3. 适龄婚育:适时结婚生育有助于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5.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强身体 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复杂的妇科疾病,其发病原理尚未完全明确。但通过科学的治 疗和日常护理,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希望本文能为广大女性朋友提供有 益的参考和帮助。
赵冰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