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如何引发疾病及预防策略

2024-08-09 21:45:58       4044次阅读

物理因素如何引发疾病及预防策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理因素无处不在,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高温、低温、 高气压、低气压、电流、噪声、振动、辐射等物理因素,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引发疾病 的“隐形杀手”。本文将从物理因素如何引发疾病的角度出发,探讨相应的预防策略,以期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一、物理因素如何引发疾病

1. 高温

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出汗来散热,若长时间暴露于高温中,汗液蒸发受阻,体内热量 无法有效排出,易导致中暑,严重者可出现热射病,危及生命。此外,高温还可直接引起皮 肤烧伤。

2. 低温

在寒冷环境中,人体散热加快,若保暖措施不当,长时间停留易导致体温下降,发生冻

僵、冻伤,影响血液循环和组织功能。

3. 高气压与低气压

高气压环境下,如潜水作业,若减压过快,血液中溶解的氮气迅速释放形成气泡,阻塞 血管,引发减压病。低气压环境,如高原地区,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易导致急性高原病,出 现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4. 电流

意外接触电流可导致电击伤,电流通过人体时产生热效应、化学效应和机械效应,对组

织器官造成严重损害,甚至致命。

5. 噪声与振动

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可引起听力下降、耳鸣,甚至耳聋。振动则通过固体传

递至人体,长期接触可导致脊柱疾病、肠胃道损害等。

6. 辐射

包括紫外线、红外线、X 射线、伽马射线等在内的辐射,长期或过量接触可引起皮肤损

伤、白内障、放射病等,甚至增加患癌风险。

二、预防策略

1. 高温环境下的预防

- 注意收听高温预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避免在中午时分进行剧烈运动。 - 野外工作者和旅游者应携带防暑工具,如草帽、遮阳伞、太阳镜、防暑药品等,及时

补充水分,避免长时间暴晒。

- 年老体弱者外出应有家人陪同,注意监测体温,一旦发现中暑症状,立即采取降温措

施并就医。

2. 低温环境下的预防

- 冬季外出注意保暖,穿戴足够的防寒衣物,避免长时间在寒冷环境中停留。 -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 - 一旦发生冻伤,应立即脱离寒冷环境,用温水复温,避免直接火烤或热水浸泡。

3. 高气压与低气压环境下的预防

- 潜水员应接受专业培训,了解减压病的预防知识,严格遵守潜水规程。 - 高原旅游者应做好适应性锻炼,携带必要的药品,如红景天、丹参等,预防高原反应。 - 一旦出现减压病或高原病症状,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4. 电流伤害的预防

- 加强用电安全教育,避免私拉乱接电线,确保电器设备安全使用。 - 在潮湿环境下作业时,应使用绝缘工具,穿戴防护用品。 - 一旦发生电击事故,应立即切断电源,对伤者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并迅速送医。

5. 噪声与振动的预防

- 在工作场所采取隔音、降噪措施,减少噪声污染。 - 佩戴防噪耳塞或耳罩,保护听力。 - 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振动工具,减轻振动强度,实行轮班制度,避免长时间连续作业。

6. 辐射的预防

- 减少紫外线、红外线等辐射的直接暴露,户外活动时涂抹防晒霜,佩戴防护眼镜。 - 避免长时间接触 X 射线、伽马射线等电离辐射源,加强辐射监测,确保安全距离。 - 对于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三、结语

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物理 因素引发的疾病风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关注环境变化,合理安排 作息和生活方式,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 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物理因素危害的认识,共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赵红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下一篇套细胞淋巴瘤:病情发展与治疗方向的医疗科普
上一篇小细胞肺癌:了解这一恶性疾病的症状与原理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