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揭秘这一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奥秘
猩红热,一种由 A 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古以来就对人类健康 构成了威胁。其显著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以及疹退后明显 的脱屑,中医称之为“烂喉痧”。本文将从猩红热的发病原理、传播途径、症状表现、诊断 方法、治疗及预防等方面,为您全面解析这一疾病。
一、发病原理
猩红热的发病原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感染性病变、中毒性病变和变态反应性病变。
1. 感染性病变:A 组溶血性链球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黏附于咽喉部,引发扁桃体 周围脓肿、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等局部感染。少数患者甚至可能出现败血症,病情危重。
2. 中毒性病变:链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会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 头晕、发热、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的出现,标志着病菌已在体内广泛扩散,对机体造成系 统性损害。
3. 变态反应性病变:在病程的第二至第三周,部分患者可能因链球菌与自身组织相似的抗 原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心、肾、关节等器官受损。这种变态反应性病变虽然不常见,但一旦 发生,往往病情较重。
二、传播途径
猩红热的传播途径多样,主要包括空气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和污染的物体传播。
1. 空气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出含有病原体的飞沫,这些飞 沫被他人吸入后,即可引发感染。因此,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猩红热的传播速 度会加快。
2. 直接接触传播:通过握手、接吻或共用餐具等密切接触方式,病原体可直接从感染者传 播给健康人。
3. 污染的物体传播:病原体可在被感染者的皮肤、衣物、床上用品等物体上存活一段时间, 其他人接触这些物体后也可能感染。
三、症状表现
猩红热的典型症状包括畏寒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以及疹退后脱屑。
1. 畏寒发热:初期患者常有畏寒表现,随后出现高热,表明体内存在严重炎症。
2. 咽峡炎:患者咽部疼痛明显,扁桃体红肿,表面可有脓性渗出物。
3. 皮疹:发热后 1-2 天,患者全身皮肤会出现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子多为小小的红色点 状颗粒,密集分布,与鸡皮疙瘩相似。随着病情发展,疹子颜色逐渐加深,最终脱皮脱落。
4. 其他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舌苔异常(初期舌苔淡红,边缘充血浮肿,后期 舌苔脱落)、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四、诊断方法
猩红热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 查,观察皮疹特征。同时,采集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或 PCR 检测,以确定病原体种类。
五、治疗与预防
猩红热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原治疗、对症治疗及一般治疗。
1. 病原治疗: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对链球菌感染敏感且不易产生耐药。病情 严重的患者可加大青霉素用量或改用其他抗生素如红霉素、头孢菌素等。
2. 对症治疗:高热患者可给予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若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需积极补充 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等。
3.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喝水。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卫生, 预防继发感染。
预防猩红热的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具体措施包括:
-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脏手触摸口鼻眼。 - 在猩红热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 - 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减少密切接触。 - 对疑似或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直至症状消失且咽拭子培养阴性。 - 定期对居住环境进行消毒灭菌,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通过科学的认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应对猩红热这一急 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挑战。
姜韬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